国家会展中心场馆改建任务将于7月底之前完成
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聚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城建保障,目前关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市政市容市貌保障任务清单、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都已明确
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整治正按计划节点有序推进
综合整治包括八大方面40类300余项任务,涵盖工地管理、闲置地块、市容市貌、建筑立面、灯光设施、道路水系、景观绿化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
■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
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起落落,从空中俯瞰,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将目光停留于闪着银光的巨型“四叶草”———她就是位于虹桥商务区的国家会展中心 (上海),也将是今年11月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会场。
建筑是凝固的艺术。扎根在申城的“四叶草”亦然,繁荣与诗意并存。
“四叶草”投入运营以来,国际性展览面积占比超过95%,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展览面积占比超过90%———这意味着,她已是名副其实的“最具规模、最具水平、最具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会展综合体”。
而在很多上海市民心中,“四叶草”不仅是举办各类展博览的理想之所,本身也是一件无比精致、富有艺术气息的“展品”。
作为世界最大的单体会展建筑,“四叶草”整体气势恢宏,但外形又不失轻盈秀美,奥秘何在?“四叶草”传递着怎样的建筑语言,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?
昨天,主持规划设计“四叶草”项目的两位建筑师——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庄惟敏教授,以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傅海聪,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。
海纳百川用世界通行语喜迎八方来客
自然界,三叶草很常见,四叶草则不然,非常少见,这也是四叶草被称为幸运草的原因。
将国家会展中心 (上海) 锁定于“四叶草”的外形,寓意极佳。对此庄惟敏娓娓道来:在中西方文化中,“四叶草”是通行的、代表“幸运”的象征图形,这直接呼应了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商务功能,也与上海的城市地位和精神文化气质相符。
毋庸多言,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是我国会展业战略布局和上海市“十二五”规划的重点项目,这座会展业的“建筑航母”,时常要张开怀抱喜迎八方来客。而“四叶草”的建筑外形,使用这种“世界通行语”,则直接向各方宾客传递东道主对会展业欣欣向荣、拓展市场、广结四海美好意愿,也有祈福世界、向世界传播文明之意。
另一方面,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、长三角的龙头城市,上海正在全力建设“五个中心”。区别于其他城市,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更高,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气质,因此,盛放的“四叶草”,也向外传递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鲜明特征。
因势利导用高效集中布局打破条件约束
那么,这一设计理念当初是如何萌发的? 虽然时隔多年,两位操刀这一项目的建筑师都记得非常清楚:这是一次“因势利导”的设计。
“当时拿到的基地,总体是呈四方形的,而且有很多约束条件。”傅海聪在时隔多年之后,对这一点记忆犹新。首先,国家会展中心 (上海) 在功能布局上要辟出四个独立的功能单元,每个单元的使用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;其次,由于毗邻机场,受到机场临空区限高43米的制约;而且,周边的道路条件、交通状况等都相对复杂,人流、物流也呈现多元性。
不言而喻,这每一个约束条件,都给国家会展中心 (上海) 的设计带来难题、挑战。
为此,和世界上典型的展会建筑一般呈分散式布局不同,国家会展中心 (上海)在设计时采纳了高效集中的布局手法,于是,“四叶草”的方案应运而生。
傅海聪记得,当时为了避让基地中心下方的轨道交通2号线终点站,还从设计上巧妙布局了直径108米的核心广场,环绕广场的圆形商业大厦成功实现了120米跨度的结构转换,独特的斜交网状全钢结构成为建筑形态的内在起源。“四叶草之蕊”在此汇集,并最终演绎形成建筑整体序列的高潮。
雅俗共赏体现世界认同彰显中国元素